以下是我轉載過來的文章
對我很有收穫
尤其是講到很多重點
畢竟我只是愛音樂愛唱歌罷了
這網誌是每天不斷的尋覓而萬中巧遇之一(我每天打開電腦都要做的功課之一"爬文")
出處來自http://www.wretch.cc/blog/trackback.php?blog_id=virusmark&article_id=7330551
作者:David
看他的文章就好像已經認識了他了....
那我認識你嗎?
最近關於新琴點播與彈指之間
很奇妙, 突然多幾個說中文的學生, (這對在美國的我來說非常少見)
有意思的是, 這些學生在第一次上課的時候, 都會帶一本叫做"彈指之間"或"新琴點撥"的書
最最第一次重新再看到這本書的時候 (我承認我忘了是哪一本了)
第一印象是 “哇 好懷念"
(我手上還有一本97年版的新琴點播)
經過了很多年再重看這兩本書的修訂版, 我的感覺是除了有了CD, 頁數變多以外
跟我原來手上的二版, 觀念上並無多大的更動.
____________________
先要說明的事, 我認為這兩本書除了名字跟作者不同以外, 在本質上並無太大的差異, 所以在這邊就一起討論
__________________
對從來沒有碰過吉他的初學者來說,
這兩本書所使用的學習方式相當有效 -------- 用現在流行的中文歌當作教學主軸, 每隔幾年就更新裡面的歌
別的方式應該也不可行,
因為如果不是有特殊機緣. 不管是blues/rock/jazz/metal還是其他.
都不太可能在各種媒體出現, 在無從接觸的情況下. 理所當然的也會無從喜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台灣的情況來說, 流行音樂工作者的思維從90年代出到現在觀念及工作方式並沒有多大的改變.
以此為教學主軸的話, 寫完第一本就變得很輕鬆, (寫第一版的時候不輕鬆, 寫書的累我知道)
再版只要放新的歌, 課程稍作更動即可.
以木吉他自彈自唱喜歡的歌, 等到可以刷或彈出主歌跟副歌的和絃並且跟著唱. 這兩本書會教你怎麼彈間奏跟尾奏.
這對喜歡對著螢幕唱K的人來說, 真的是太好了
這兩本的好處就是這樣. 顯而易見.
Nothing less, nothing more
對剛開始喜歡音樂的一般聽眾, 這樣很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過很奇妙的是,
我認識所有的台灣音樂人都非常重視樂理, 比美國音樂人重視的多. (註一)
但是這兩本居於華人龍頭的吉他教學教材,
樂理論述方面卻是錯誤叢生
....呃.... 我真的是很喜歡挖洞給自己跳阿....
(坦白說, 要不要寫這篇我也猶豫了很久,
畢竟人家寫的書裡面有值得商榷的內容關我屁事, 我如果不回台灣的話, 用那兩本教課的機會反正也少到不行)
喜愛潘老師簡老師的同學朋友先別不爽, 聽我把話說完
在跟學生借來看完以後, 我也詢問了一些在台灣有在教課的朋友. 發現這個問題早就有了
即使經過了多年的再版卻還是沒有太大的改變
原因是什麼我是外人,
當然無從知道
裡面除去像標記 D.S al coda, 卻忘了標記另一個sign等等瑕疵,
其中比較重大的問題的像
分割和絃(slash chord) 跟複合和絃(poly chord)的差異,
swing跟shuffle的分別, blues scale等等, 已經有樂手把我想說的話寫的很詳細了, 在這裡我就不多說了
詳情請見此
(吉他手 Sydney的blog, 值得大家去逛逛)
(註一: 如果你問吉他老師 "如何精進我的吉他彈奏" 台灣的老師回答的一定有"學習樂理",
可是我可以告訴你 "樂理"絕對排不進美國樂手答案裡的前三名.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起來這兩位作者的強項並不包括樂理, blues跟jazz...
他們的專長很顯然是 --- 做場餐廳掛的木吉他自彈自唱表演者
這種場子的要求很簡單, 彈普通人有共鳴的音樂. 歌的數量越多越好 (我做過)
要讓普通聽眾有共鳴, 你彈的歌可能得跟CD的音樂長得差不多
又因為只有你一個人, 有些人會重新"編曲"來彈間奏跟尾奏....
在那樣的環境裡, 你的jazz improv 沒人會管, 是不是有tasty的blues sound也不重要.
如果你沒有同時做電影配樂, 或是avant garde classical or Jazz,
很有可能玩了一輩子音樂也碰不到幾個poly chord.
(所以觀念上的偏差我不苛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種類型的台灣樂手發展出一種叫"節奏型" 的東西, 每一首歌都被分類成不同的節奏型以便歸類
要彈的時候就用那種"手法" 加上一些"變化"
程度比較好的東西多, 程度差的比較少.
不過不管如何, 其實真正的重點是你不能唱的太差, (不然你最好很會講笑話....)
換句話說, 你彈的東西是不是跟真正的那些音樂形態有接軌, 其實答案是NO
用台式Shuffle ↓. ↑ ↓. ↑ ↓. ↑ ↓. ↑去跟美國藍調樂手Jam大概只有被電的份
你的Rumba---中南美樂手聽到絕對不知道你在幹嘛, 3/4拍的東西不一定是Waltz
三連拍剪掉中間那個, 跟真正的Charlie Parker swing也沒有關係.
當然, 不是拍子在80以下就叫做Slow Soul, 真正的靈歌式的Soul彈T1213121絕對只會被笑而已
這些名詞全都不是嚴格的音樂用語, 即使單字相同, 在美國樂手裡也通常不是這個意思.
這些都是台灣樂手自行創造的標籤, 做場時用來溝通罷了...
當然啦, 如果你一輩子都待在台灣, 也沒有把自己的音樂邁向國際化的想法.
繼續用這樣的方式做音樂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事實上, 我跟比較資深的台灣樂手一起工作, 也是用這種東西稱呼要彈的曲目
(美國人就絕對不可能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種樂風都是一種文化, 就像上面說的這種台灣文化一樣.
我遇到台灣人, 會用這種方式溝通, 如此而已
如果你以為有了很多節奏型跟變化方式, 就可以把所有的樂風都一網打盡
那就大錯特錯了
那只會聽起來像是台式音樂而已..
(事實上, 要巴西樂手彈台式Rumba這種事, 我們在找不到代班的時候還真的幹過,
聽起來一點都不台, 像在搞笑..... (這個鼓手可是很屌的樂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到這兩本書,
當然這種以節奏型來當教學主軸的方式, 不能怪這兩位作者. (這是一種文化)
人家怎麼學的, 當然就怎麼教, 我也從不懷疑這兩位的熱誠... ( 寫初級教本 事多錢少又花時間, 肯做的真的不多)
我的重點是, 不管你是想好好的玩Rock, Jazz, 還是Blues,
當你從這本書畢業以後, 很多觀念必須好好的重新改造學習,
(用那樣的方式, 應該是學不會......)
即使是以樂團形態玩中文流行歌, 照書裡那種彈法, 我可以保證你的keyboard手絕對會向你吐口水.
別把那兩本書當聖經, 真正的聖經只有一本.
另外, 如果你才剛開始碰吉他, 先把全部的歌的主歌副歌都練出來再說, (記得要唱, 這兩本書就是在教你這個 )
別一首一首從前奏到尾奏死命凹了, 我保證你會練得很想死
前奏間奏尾奏就先暫緩到你把所有的歌都彈唱完再說吧.
Remember, All Music comes from Songs,
連主副歌都彈不好, 間奏基本上無意義,
另外, 如果你連歌沒有辦法好好的彈完, 樂理對你是沒有幫助的.
(這也是為什麼我不覺得這兩本的樂理錯誤有啥大不了的原因)
別忘了你為什麼想開始學吉他, 是因為想玩音樂吧?
有誰是因為 樂理看起來好屌才去買吉他的嗎, 我看不見得吧?
Again It's all about Songs (這個太重要了)
連歌都沒辦法好好結束, 知道他後面的道理有意義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後, 這兩本不管你選那一本, 請在三年內練完
如果不
你應該是個懶鬼吧 ?
喔, 對了
可能潘簡二位老師很喜歡Jim Croce 跟 Richard Marx,
可是他們在美國不算是"經典"喔
尤其是Richard Marx是個 one hit wonder,
只紅過一首"right here waiting" 就再也沒有在Billboard出現了 你可以wiki這個人
我也從來沒聽過任何美國人提起這個名字
當然啦, 學學那個前奏的6th slide是滿好的
Richard Marx -------感謝你的支持 ^^ 揪咪
_____________________
後記,
經過這兩年的寫網誌訓練, 我用電腦中打 下筆如飛
真正用中文講課卻是卡到不行....
....
...
幹
留言列表